
扩声系统的调节--音频处理器的整体运用及其对音乐的综合处理
公布的准确时间:2017-08-27 预览量:2192次
一、频率
(1)频率响应和听感的相关联系 。
可以将整个声频段大致分为四段 ,即高频段(4000~16000hz)、中高频段(500~4000hz)、中低频段(160~500hz)和低频段(150hz以下) 。
低频段是声音的基础部分 ,这部分决定了声音的丰满度 ,低频不足时声音显得单薄 ,低频过强时声音发闷、混浊 ,低频适中时声音浑厚、丰满 。
60hz以下的频段 ,人的感觉比听觉灵敏 ,声压级大时能感觉到内脏的振感 ,80hz附近听觉和感觉达到平衡 。
中低频段是声音的结构部分 ,影响声音的力度和结实度 ,中低频不足时声音疲软 ,中低频过强时声音生硬 ,产生嗡嗡声 ,影响清晰度 ,中低频合适时显得坚实、有力、丰满 ,其中100~250hz频段具有良好的丰满感 。
中高频段是声音的丰富多彩部分 ,决定声音的明亮度、清晰度 ,中高频不足时声音朦胧 ,主旋律不突出 ,中高频过强时声音过亮、刺耳 ,中高频段合适时声音优美、明亮 ,圆润有力 。
高频段是声音的音色部分 ,表现声音的细节 ,影响声音的表现力、解析力 ,高频段不足时韵味失落 ,高频段过强时尖噪、嘶哑、刺耳 ,高频段合适时声音纤细 ,亲切自然 ,色彩鲜明 ,富于表现力 ,临场感好 。
频率范围和人耳听觉感受的对应关系如下:
30-60Hz 沉闷
60-10Hz 沉重
100-200Hz 丰满
200-500Hz 力度
500-1000Hz 名朗
1000-2000Hz 透亮
2000-4000Hz 尖锐
4000-8000Hz 清脆
8000-16000Hz 纤细
但其中3400Hz和其二次谐波6800Hz给人以尖刺感 。
(2)具体操作 。
以上介绍的是各频段对人耳听感的贡献 ,调音时应使最终的频响使各频段搭配得当 ,要根据具体节目来增减 ,对不足部分进行适当提升 ,而对过强部分适当衰减 ,对于50和100Hz这两个哼声主要频率要适当衰减 ,实际上频率补偿还与房间的声学特性有关 ,总之不能生搬硬套 ,而要灵活掌握 ,例如如果感到力度不够 ,可以适当提升200-500hz频率范围的增益 ,透明度不够可以适当提升1000-2000hz频率范围的增益 ,感觉呆板可以适当提升2000-4000hz频率范围的增益 ,层次不清可以适当提升8000-16000hz频率范围的增益 ,感到声音浑浊可以适当衰减60-100hz频率范围的增益 ,感到声音生硬可以适当衰减200-500hz频率范围的增益 ,声音缺乏纤细感可适当提升16KHz以上频率范围的增益 ,齿音太重则应该适当衰减6.3kHz以上频率范围的增益 。
二、混响时间调节
(1)混响时间与听感的关系
1)混响时间(500hz)大于0.5s ,混响时间短 ,声音干 ,单薄、死板 。
2)混响时间(500hz)等于0.9s ,语言节目混响时间适中 ,声音干净、清晰 。
3)混响时间(500hz)等于1.2s ,音乐节目混响时间适中 ,声音温暖、丰满、有气魄、有空间感、深度感、生动、厚实、明亮 。
4)混响时间大于2s ,混响时间过长 ,声音浑浊模糊 ,有回声嗡嗡声 。
(2)混响处理的几个原则
1)不严重破坏音源的清晰度和明晰度效果 。
2)不严重破坏音源的节奏感和旋律性效果 。
3)不宜产生明显的声染色 。
4)残响声音不宜严重掩蔽音源 。
三、延时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