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何鉴别音箱的音质
公布的日期英文:2017-09-10 浏览访问量:1448次
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 ,是用时间音符来做表现载体的 ,转瞬即逝 ,虽然可以用曲线、频谱等手段来记录这种信号 ,进一步对音质做出分析 ,但很多情况下 ,大多数网友还是习惯于用文字性的描述来揣摩音质 ,但就像一杯水的味道一样 ,如果不亲自尝一下 ,别人给你描绘的如何精彩 ,自己终究是不会体会到其中妙处的 ,音质这种抽象的东西就必须要用自己的耳朵收验一下 ,才能体会到其具体感受 ,从而判断声音的优劣 。
音质这种抽象的东西就像水的滋味一样需要亲自品味才能体会到 。
古人在描摹声音上也算是费尽了心机 ,他们一般都用类比模拟甚至通感的手段去形容声音:“大弦嘈嘈如急雨 ,小弦切切如私语”(唐?白居易《琵琶行》)、“昆山玉碎凤凰叫 ,芙蓉泣露香兰笑”(唐?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)等传世名句就是典型 ,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非常的明显 ,除了作者自己之外 ,其他人只能靠“想象”去感受音质 ,才气纵横如太白者 ,面对古琴激越悠远的声音 ,也只能用“客心洗流水 ,馀响入霜钟”之类的类比用典和“不觉碧山暮 ,秋云暗几重”之类的心理烘托类文字来形容(唐?李白《听蜀僧?弹琴》) ,可见古人在描摹声音上有着很多有益的尝试 ,但仍然不能穷其妙 。
古人在描摹声音上有着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仍然不能穷其妙
笔者也经常为准确的将听感转换成文字犯难 ,因为面对那些丰富又有些抽象的听觉感受 ,文字的表现力会显得非常苍白 。 音质这种主观性极强的东西靠文字来准确描摹是不可能的 ,大量的听感只能是一种参考 ,想全面了解一款音箱的音质 ,只有自己亲自聆听品味之后 ,才能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。
但问题又出现了 ,大多数的人对什么是好的音质并没有系统的了解 ,一般都停留在一个感性的阶段 ,达不到“金耳朵”的水平 ,所以经常有网友咨询笔者 ,有没有一种快速有效的聆听技巧 ,可以很快的鉴别出一款箱子的音质呢?答案是肯定的 !
鉴别音质的6字要诀
台湾著名的音响大师刘汉盛曾经给广大的入门发烧友写过一篇《耳听为凭 ,什么才是好声?》的文章 ,通过他自己20多年“阅机无数”的经验指出:虽然每个人的听音口味会有很大的不同 ,但只要掌握了以下“三错三对”的6字要诀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聆听感受购买音响 ,而不必在乎别人杂七杂八的建议 。
音质这种抽象的东西就像水的滋味一样需要亲自品味才能体会到 。
古人在描摹声音上也算是费尽了心机 ,他们一般都用类比模拟甚至通感的手段去形容声音:“大弦嘈嘈如急雨 ,小弦切切如私语”(唐?白居易《琵琶行》)、“昆山玉碎凤凰叫 ,芙蓉泣露香兰笑”(唐?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)等传世名句就是典型 ,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非常的明显 ,除了作者自己之外 ,其他人只能靠“想象”去感受音质 ,才气纵横如太白者 ,面对古琴激越悠远的声音 ,也只能用“客心洗流水 ,馀响入霜钟”之类的类比用典和“不觉碧山暮 ,秋云暗几重”之类的心理烘托类文字来形容(唐?李白《听蜀僧?弹琴》) ,可见古人在描摹声音上有着很多有益的尝试 ,但仍然不能穷其妙 。
古人在描摹声音上有着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仍然不能穷其妙
笔者也经常为准确的将听感转换成文字犯难 ,因为面对那些丰富又有些抽象的听觉感受 ,文字的表现力会显得非常苍白 。 音质这种主观性极强的东西靠文字来准确描摹是不可能的 ,大量的听感只能是一种参考 ,想全面了解一款音箱的音质 ,只有自己亲自聆听品味之后 ,才能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。
但问题又出现了 ,大多数的人对什么是好的音质并没有系统的了解 ,一般都停留在一个感性的阶段 ,达不到“金耳朵”的水平 ,所以经常有网友咨询笔者 ,有没有一种快速有效的聆听技巧 ,可以很快的鉴别出一款箱子的音质呢?答案是肯定的 !
鉴别音质的6字要诀
台湾著名的音响大师刘汉盛曾经给广大的入门发烧友写过一篇《耳听为凭 ,什么才是好声?》的文章 ,通过他自己20多年“阅机无数”的经验指出:虽然每个人的听音口味会有很大的不同 ,但只要掌握了以下“三错三对”的6字要诀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聆听感受购买音响 ,而不必在乎别人杂七杂八的建议 。
上一篇:
如何选择一款优良的无线话筒
下一篇:
定阻输出功率放大器与扬声器的配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