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电视制式--PAL制、NTSC制
公布的日期英文:2017-11-01 浏览访问量:3504次
目前 ,世界上使用的彩色电视制式有PAL制、NTSC制和SECAM制 。
PAL制(逐行倒相正交平衡)
PAL是英文(Phase Alternation Line)的缩写 ,是1963年原联邦德国为了降低NTSC制的相对敏感性而发展的一种电视制式 ,这种制式扫描行数为625行 ,场频为50赫兹 。
PAL制的特点是对相位偏差不敏感 ,并在传输过程中受重影彩色的影响较小 ,目前中国 ,英国 ,德国等国家采用PAL制 ,PAL制在NTSC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技术措施 ,主要有:
(1)采用色差信号作为色度信号的两个分量 。
(2)克服相位敏感 。
在发送端 ,将已调色差信号逐行倒相 ,在接收端 ,再将PAL行相位复原 ,采取这一措施后 ,使得由相位误差引起的色调变化 ,在相邻行具有互补的性质 ,因而用解调器将两行信号平均后 ,可使色调不受影响 ,只是色饱和度略有下降 ,这是PAL制解决NTSC制相位敏感性的基本方法 。
NTSC制(正交平衡调幅制)
NTSC是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(National Tekevision System Committee)的缩写 ,它是于1954年正式采用的一种电视制式 ,这种电视制式的扫描行数为525行 ,场频为60赫兹 ,彩色信号的色信号的副载频为3.58MHz ,NTSC制的特点是解码电路简单 ,电视接收机成本较低 ,兼容性好 ,NTSC制主要缺点是对相位敏感 ,容易出现色彩不稳定 ,目前美国 ,日本 ,加拿大等国家采用NTSC电视制式 ,这种电视制式在激光视盘和卫星电视系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,另外还有一种NTSC制的派生制式 ,其色副载频为4.43MHz ,简称NTSC4.43 ,主要应用于录像设备中 ,应注意二者的区别 ,为了压缩频带 ,实现兼容 ,又要有良好的图像质量 ,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有:
1、三基色信号变换
利用人眼的视觉对亮度细节较敏感 ,对色彩细节不敏感的特性 ,将三基色信号变换为一个亮度信号y和两个色度信号I、Q ,将亮度信号以宽频带传送(0-4MHz) ,已窄带传送色度信号(0-1.5MHz) 。
2、色度信号分量
NTSC制中 ,色度信号分为I分量和Q分量 ,I分量主要反映橙色—青色之间的某一种颜色 ,人的眼睛对这些色彩的变化比较敏感 ,因而用较宽的频带(0-1.5MHz)来传送 ,Q分量主要反映黄绿色—紫色之间的某一种颜色 ,人的眼睛对这些色彩的变化不够敏感 ,因而用较窄的频带(0-0.5MHz)来传送 。
3、亮度信号调制
由于亮度信号的能量一般集中在低频端 ,为了减少色度信号对亮度信号的影响 ,采用副载波的方法 ,把色度信号调制在副载波上 ,放在视频的高频端来传送 。
4、采用频谱交错技术
因为亮度信号是按行频周期变化的周期性函数 ,因此它的频谱是按行评间隔排列的线状频谱 ,同样 ,色度信号也是按行频间隔排列的线状频谱 ,如果将两个信号的频谱错开1/2个行频 ,可以将色度信号的频谱插在亮度信号的频谱间隔的空隙内 ,这样既可以共用一个频带 ,又不致产生明显干扰 ,为了做到这点 ,色度信号的负载频因为半行频的奇数倍 。
5、采用平衡正交调制
色度信号的两个分量需要调制在一个负载波上进行传送 ,为了避免两个分量之间的互相串扰 ,分别调到两个相位差为90度的副载波上 ,然后合成一个以调制的色度信号 ,这个合成的已调制色度信号的相位代表色调信息 ,幅度代表饱和度信息 ,这样I和Q两个信号所占的频带宽度只相当于一个信号所占的带宽 ,为了进一步压缩色度信号所占带宽 ,减少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之间的影响 ,将频带较宽的I信号已调波用残留边带方式传送 ,Q信号已调波仍用双边带传送 。
需要注意的是NTSC制式又分为NTSC3.58制和NTSC4.43制 ,目前 ,国内进口影像制品大多为NTSC制 ,一般进口的录像带制品多采用NTSC4.43制 ,而LD激光视唱盘为NTSC3.58制 ,这两种NTSC制有什么关系呢?